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參觀感想
作為黨務工作者,以前在工作中,雖然也經常講,要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要開展好“凝聚力工程”等等,但是對“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的起源和發展,對各地開展“凝聚力工程”的許多做法,比如“三服務”、“一線工作法”“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等,這樣系統地學習和了解,還是最近的一次參觀。
浦東新區非公綜合黨委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組織我們基層黨務工作者參觀凝聚力工程博物館。這一次參觀,對我有不少啟發和教育。
華陽路街道黨員、干部創造的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確實算不上驚天動地,但它卻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管理不斷發生新發生的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如何發揮作用,如何開展工作的問題。
其實,華陽路街道以及其他一些黨組織創造的“凝聚力工程”的各種做法和經驗,正是繼承和發揚了我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辦事作風,不需要大張旗鼓、轟轟烈烈。要從人民群眾需要和盼望的一件一件事情做起,這也是我黨歷代領導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的,毛澤東主席關心群眾生活提出從柴米油鹽、教婦女學習犁耙、小孩子讀書、修理小木橋、生病治療等一樁樁小事抓起,《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 年1 月27 日)。鄧小平同志要求領導同志到一個單位去,首先要到廚房、廁所和洗澡的地方去看看,《鄧小平文選》第2 卷《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1979 年11 月2 日)。江澤民同志提出:“所謂深入基層,去農村要到村到戶,去工廠要到車間到班組,親自聽取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想什么,盼什么,歡迎什么,反對什么。《江澤民文選》第1 卷《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1993年7 月5 日)。胡錦濤同志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城鄉困難群眾的家中去,看一看他們的穿著,揭一揭他們的鍋蓋,問一問他們的難處。”《在山東、河南考察農村工作時的講話》(2003 年12 月15 日、17 日)習近平總書記深知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2012 年11 月15 日)。
我們基層黨組織在自身建設和開展工作中,特別在建設服務型執政黨工作中,缺少的就是華陽路街道黨員、干部那種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政治責任感,缺少的就是我黨歷代領導倡導的,從人民群眾期盼的一件一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做起的恒心。
近幾年來,我們海怡集團黨委在“凝聚力工程”建設中,也做了不少事。比如:開展“改進作風、熱情服務”的“服務年”活動;每年協商調整增加工資向普通員工傾斜;制定《關于員工和員工親屬傷病期間及亡故后看望慰問的暫行規定》;組織好員工體檢和療休養;節假日看望慰問;落實崗位技能培訓和全員培訓,為員工個人成長創造條件;在每一個員工生日前一天將集團的生日賀卡及生日蛋糕券送到員工手上;調劑好午餐質量;召開職代會和發放調查問卷傾聽員工意見和心聲;與有思想情緒的員工談心等。現在看來,我們凝聚人心的工作存在局限性,只局限在企業內部,局限在常規做法上,創新不夠。下一步,要在“了解人、關心人”上做好兩個延伸拓展,即向員工家庭延伸拓展,向社會(積極參與區域化黨建)延伸拓展。
我們相信,在浦東新區非公綜合黨委的領導下,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一定會在我們集團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