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全國文明單位特色案例
投身新農村,打造1+N致富模式
海怡集團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從農村一家小規模的施工企業發展壯大為頗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專業性、集成化民營企業集團公司,從創建初的年產值千萬元到目前產值二十多億元,年創稅億元,經濟效益和經濟質量發生了量的突變、質的飛躍。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海怡集團董事長張味國并沒有忘記自己是出身浦東南匯的農村人,他總想著自己是否能夠為家鄉的建設也做一些事,為改變農村的面貌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華麗轉身”,只為社會責任
5年前,海怡集團“轉身”回到農村,在浦東臨港新城南匯現代農業先行區的一個小村落打造出了一個極具江南農家特色和返璞歸真特點的“書院人家”。“書院人家”的所在地,原是書院鎮臨海的一個只有四、五十戶農戶的小村落,通過新農村改造,“搖身一變”,成為了以特色鄉村游、農業休閑體驗觀光為特色的農家樂。
“書院人家”分東、西兩個區域,西區在2006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主要是以體驗農業、品嘗農家菜為主;東區主要以鄉村會所為主,并建有“狀元橋“、”進士橋“、”慧靈閣“、”品牌墻“、”豐收廣場“、”動物石雕群”等特色景點,每個景點都滲透著濃濃的書院文化,彰顯出“書以載道,書以載德”的獨特理念。
經過成功的運作和發展,“書院人家”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然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級旅游景點”、“上海市農業旅游推薦單位”、“上海市餐飲名店”、“2010上海世博觀光農園”。“書院人家”開業以來,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由喜貴、市長韓正、市人大主任劉云耕、市政協主席馮國勤、市政法委書記吳志明、市委常委徐麟等領導,以及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到“書院人家”進行過視察、作出過指示。胡延照副市長第三次來農家樂“書院人家”視察時,欣喜地對張味國說,“你最大的貢獻,是把農民給帶動起來了”。
二、架起1+N共同致富的橋梁
“書院人家”不但為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旅游場所,也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就業、帶領農民共同致富,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毗鄰書院人家的外三灶村有農戶107戶,以往過日子的主要生活來源是依賴販子上門收購和外出零售農產品,家庭年收入不到2萬元。“書院人家”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集聚吸收當地特色農產品,培訓和指導農民規范接待游客等手段,使不少當地農戶年收入達到了5、6萬元以上,比原來翻了一番之多。周邊村落近30戶農戶與“書院人家”簽訂了特色農產品產銷合同,農戶們種植的“8424西瓜、翠冠梨、水蜜桃、西甜瓜”等近300噸瓜果,通過“書院人家”,源源不斷地流入到各方游客和廣大市民的家中,實現了近200萬元的營業額,農戶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升。
和“書院人家”相鄰的農戶,紛紛利用自家的房屋和場地,開出了“水上人家”、“香噴噴”、“月仙樓”、“香得來”等一家家農家餐館和農家客棧,這些農家每月至少接待3000多名游客,相當于“書院人家”三分之一的客源總量。今年桃花節的一個月里,這些農家小飯店平均每戶的營業額可達20-40萬,周末的營業額也有兩、三萬元。“水上人家”沒開菜館之前,依賴一輛黃魚車買菜,現在一年凈賺17萬元,家里添置了兩輛轎車,一輛面包車……然而幾年前,“書院人家“景點與他們這些農家之間隔著一條河,河上只有一座人行小橋,車輛根本無法通行。于是,書院人家作出決定:將橋通到農民那里。景點與農家之間的橋改建了,一條大路直接筑了過去,游客可以直接把車開到農家餐館和客棧門口,而農家餐館和客棧的主人們可以過河到”書院人家“的景點門口攬客,又可以共享”書院人家“的停車場……這些農民說:“全托了書院人家這個景點的福。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收入。”
三、不一樣的盈虧理念
書院人家項目一期工程初步完成了餐飲、茶室、會務、農莊環境等建設,已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但這個項目至今未實現盈利,而周邊農家餐館和客棧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與“書院人家”爭起了客源,投入在書院人家,但相當一部分產出卻流到了農民那里。這樣的情形,投資商的積極性往往會大打折扣。然而,海怡集團董事長張味國卻表示,這些現象正表明,這個項目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為了幫助農戶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食品安全,“書院人家”組織專業力量,免費為這些“競爭對手”培訓服務技巧,指導物品存放,解釋服務原理,建立食品衛生監督聯盟,收購他們因規模小營銷少而剩余的蔬果,建立蔬果后加工工序,保障農戶的農產品銷路。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精彩!下一步,“書院人家”仍將繼續投入,改建和完善水、電、氣、道路等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傳承農耕文化,開辟更多的諸如“鄉村記憶小路”、“鄉村記憶館”、“綠色迷宮”等特色項目,形成具有海邊農耕特色和鄉村文化內涵的農家樂集群,把“書院人家“這個項目做得更立體,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綠色自然的農業旅游休閑之地,吸引更多的市民圓一圓自己的“田園之夢”。